关于本地化的一些技巧
在香港工作总是能接触到各种“本地化”的需求,大多数网站至少都会有中英文两个版本,有的还会分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。而在实现本地化的过程中,由于英文与中文的文法、语序等差异,会有很多情况需要处理。
i18n & i10n
一直以来我都混淆使用这两个term,其中i18n是国际化,主要用于世界通用内容的翻译,使产品无需做大的改变就能够适应不同的语言和地区的需要,包括时间、日期、货币等;而i10n是本地化,也就是把网站里其他内容进行翻译。
content key
将需要翻译的位置用Content Key占位,在单独的文件里来处理对应的翻译已经成为了本地化的最基本策略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1. 保持代码的整洁,无需因为翻译问题不断提交commit,避免污染git history;2. 方便不懂代码的运营人员随时调整翻译内容,而无需增加开发负担。
单复数 pluralization
举个栗子,如果需要翻译“x个苹果”,对应的英文会有单复数形式,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,如果缺乏经验,通常是写if
else
, 然后用两个不同的key:
key | zh | en |
---|---|---|
webstie.key.apple | 个苹果 | apple |
webstie.key.apples | 个苹果 | apples |
但是template里写太多的if else 容易使得逻辑混乱,也不利于维护,机智的我今天忽然发现angular其实有一个专门的指令来做这个事:
1 | <ng-pluralize count="personCount" |
这个指令的本质其实跟if else类似,使用了一个hash map来储存对应的翻译,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指令,把when的值写到controller里,这样会比较美观 XD
插值 interpolation
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一整句话打断成多个部分,比如“step 1 of 5 ”,而对应的中文如果要求翻译成“第1步(共5步)”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使用断句的方法来翻译,中文需要有3个key,分别对应
lang | part1 | part2 | part3 |
---|---|---|---|
en | step | of | |
zh | 第 | 步(共 | 步) |
这样做,不仅不美观,写起来string + string + string
也非常麻烦,同时代码及翻译文件都增加了维护的难度。
大家应该都有经验,在console.log
中,可以使用%s
作为占位符,如果能够使用占位符来进行翻译,以上情况就会简单很多。
Angular原生的$interpolate
服务,用于编译含有特定标记的字符串,Hello, {{name}}
Compiles a string with markup into an interpolation function
翻译时,大多时候时候都是用angular-translate
,这个第三方的服务能很好的处理插值,使用的标记是两个花括号{{}}
1 | //基本用法 |
参考
1: https://docs.angularjs.org/guide/i18n
2: https://docs.angularjs.org/api/ng/directive/ngPluralize
3: https://stackoverflow.com/questions/27259723/angularjs-pluralization-with-angular-translate-and-ng-pluralize
4: https://docs.angularjs.org/api/ng/service/$interpolate
5: https://angular-translate.github.io/docs/#/api/pascalprecht.translate.$translate